太极推手及功力训练法 太极拳的健身意义是如何实现的

的指导思想及练习的步骤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 , 同书法、京剧等一起被列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。 其轻盈的动作、优美的姿态被人们欣赏 , 其独特的健身意义、技击意义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很多人竞相习练 。 在全国各地每天晨练的队伍中 , 到处可以见到那么多太极拳的爱好者 。 然而这些太极拳的爱好者中 , 很多人并未真正领会太极拳的真谛 , 不知到太极拳的内在实质是什么 。 他们每天练习的 , 只能被称做“太极拳操” , 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拳 。 虽然也起到一定的健身作用 , 但绝对不会练到拳谚上所讲“延年益寿不老春”的地步 , 更不会达到《太极拳论》所提到的“阶级神明”的境界 。 然而怎样练习才算“真正的太极拳”? “真正的太极拳”的健身意义是如何实现的呢? 一、太极拳与的区别 现在很多人都把太极拳看成是气功的一种 , 许多书籍、杂志在介绍太极拳时 , 也把太极拳与气功联系起来 , 言其练习时应注意某个动作应意存何处 , 或气血如何流动 , 掤、捋、挤、按等八法各自应意想哪个穴位等等 , 不一而足 。 其实这是人们认识上的一个误区 。 太极拳 , 作为一种拳术 , 最早的时候只是为了更有效的打击敌人 , 为了怎样才能更简捷、省力、有效地克敌制胜 , 才在道家“无为”指导思想的启发下创造出来的 , 那时只有技击意义 , 其健身价值是在用太极拳练习技击的过程中被发现的 。 也就是说 , 太极拳的健身价值是寓于其技击意义之中的 , 在练拳时 , “意”要用在技击的指导思想上 , 而不能用在“气”上 , 研究其健身价值 , 也要从其技击意义入手 。 就连古典拳论中也说:“全身意在精神 , 不在气 , 在气则滞”这已充分说明太极拳是绝非气功的 。 太极拳不用气功的方法练拳 , 也就避免了“走火入魔”的危险 , 而是在松静的状态下让气血自然流动 , 让身体自动调节阴阳平衡 , 从而起到健身的作用的 。 二、太极拳与外家拳的区别 既然太极拳的健身价值是寓于其技击意义之中的 , 那么同为技击之道的外家拳为何达不到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呢?这是由于二者技击的指导思想不同 , 从而导致练习的方式不同而造成的 。 外家拳的指导思想多是主动出击 , 以自己的力量、速度直接去击打对方 。 因此 , 在平时练习时 , 一方面练习招法 , 一方面练习肌肉的力量、动作的速度 , 以提高击打的效果 。 而做这种练习时 , 一方面血脉喷张 , 粗气直喘 , 消耗体力 , 造成身体疲劳;另一方面肌肉紧张僵硬 , 造成气血流通的堵塞 。 中医说:“滞则不通 , 不通则痛” , 此即为“滞”的一种 , 而且是主动的去“滞” , 长此练下去 , 必定损伤身体 。 而太极拳基于其独特的技击指导思想 , 练功时全身放松 , 适宜气血流动;思想集中 , 缓解大脑疲劳;动作徐缓 , 既活动了筋骨 , 又不会疲劳 , 从而达到健身的目的 。 基于以上对太极拳的认识 , 学练太极拳应注重内在的理解和修炼 , 而不应以学会多少种拳术套路为目的 。 学练任何一家的架子一套足矣 。 如果把太多的时间、精力都用在学习新套路上 , 只是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大好时光 , 毫无用处.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