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揭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 练拳须从无极始( 二 )


练内功 , 首先是练内气 。 气为劲之体 , 劲为气之用 。 内气足则内劲足 , 内气不足则劲疲软 。 练内气的很多 , 而静站无极桩是练内气的首要功法和筑基功法 。 所以先求无极就是先求内功 , 就是要先培养和壮大内气 。 通过静站久站无极桩 , 逐渐培养和强壮内气 , 充实丹田 , 行通经络 , 布满周身 , 身体犹如充满了气的皮球 , 浑身形成富有弹性的搠劲;再结合陈式太极拳独特的螺旋缠丝的方法 , 使内气缠绕运行于肌肤骨节之中 , 敛人于骨髓之中而形成陈式太极拳特有的刚柔相济的缠丝内劲 。 通过静站久站无极桩 , 可使上体更为虚灵 , 下体更为稳固 , 上虚下实 , 沉重如山 , 不惧他人推倒;而又身心虚静 , 内外严整 , 上下合一 , 周身一家 , 在行拳走架时 , 就能合乎上下相随 , 节节贯通 , 一动无有不动的太极拳整体运动的要求 。
再次 , 太极拳是意气神形运动 , 要求以意行气、意气相合;以气运身 , 神形合一 。 心为令而气为使 。 内气如水 , 意似引水之渠 , 意领气行而水流 。 若没有一定的水量即内气 , 何以引水而成流?有了充足的内气 , 才有可能以意行气、以气运身 , 才能意到气到劲自然到 。 太极拳以培气、养气、聚气为首要 , 以行气、运气、通气为法则 , 以壮气、混元一气为宗旨 。 所以 , 练太极拳先要培气、养气、聚气 。 这不仅是拳术之道的需要 , 而且是之道的需要 , 功法、拳法、养生法三法合一才是太极拳的真谛 。 先求无极是培养内气 , 阴阳开合是运行内气 , 胸腹折叠是运化内气 , 螺旋缠绕是?昆元内气 , 太极内劲全凭内气 , 养生保健全靠内气 。
由此可见“太极入门在无极 , 练拳须从无极始”之语非虚 。


我写的《揭开内劲的神秘面纱》一文在《中华》杂志发表后 , 一些网站纷纷进行转载 , 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。 有人拍手叫好 , 但也有人认为“内劲”并非肌肉力 , 而是一种丹田之气 。

为了辨明这个问题 , 让我们回顾一下原文结尾对内劲所作的一个概括:内劲就是一种肌肉力 , 人生而有之 。 内劲是通过盘架子和推手训练 , 使这种肌肉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 , 它具有整体性、灵活性爆发性、隐蔽性、穿透性 , 外柔内刚 , 练至高级乃至顶级阶段 , 就能“阶及神明” , 从心所欲 , “英雄所向无敌” 。 这结论究竟对不对呢?这是本文想进一步论述的问题 。

内劲一词见于陈鑫的《拳论》 。 他认为:以意行气 , 轻轻运动 , 发于丹田 , 运行骨缝之内 , 再由骨缝运于肌肤 , 贯注于四梢(两手尖 , 两足尖);复归于丹田 , 缠绕往来 , 轻灵圆转 , 逐渐产生一种绵软而又沉重 , 外似棉花、内如钢条的一种劲;越深 , 内劲的质量越高 。

内劲的“劲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?查《现代汉语词典》 , “劲”字有四个义项:①力气;②精神 , 情绪;③神情;④趣味 。 内劲的“劲”所能选择的义项只能是第一项 , 即“力气”的意思 。 所以 , 内劲也就是内力 , 是蕴藏在身体的力气 。 在太极拳理论体系中 , 往往把“力”看作是“拙力” , 带有贬义 , 故不称内力 , 而称“内劲” 。 但“内劲”的意思就是“内力” , 这是不容置疑的事 。

太极拳家认为 , 这种内劲“发于丹田” 。 一与丹田挂上钩 , 就给“内劲”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。

什么叫丹田?丹田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 , 现已为与太极拳广为引用 。 丹田有上丹田、中丹田、下丹田之分 , 但一般是指下丹田 , 即脐下1.5寸处 , 又叫气海 , 泛指小腹部位 。 古人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 , 是人的“性命之本” 。 特别是下丹田 , 更是人的“性命之祖”“生气之源”“五脏六腑之本”“十二经之根”“阴阳之会”“呼吸之门”“水火交会之乡” , 是真气升降开合枢纽 , 是汇集烹炼、储存真气的重要部位 。 “气海”充实 , 则身体强壮 。 道家认为 , 丹田之气由精气产生 , 气又生神 , 神又统摄精与气 。 精是本源 , 气是动力 , 神是主宰 。 丹田内气的强弱 , 决定人的盛衰存亡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