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西安太极拳论 太极拳身体重要姿势注意( 三 )


7、胸:
胸部略有内含 , 使有含蓄之意 。 目的在解除胸间的紧张 , 增强弹性 。 犹如猫在捕捉老师时必使身体尽量卷缩 , 犹如我们在举行跳跃运动之前 , 胯、膝、足三部关节必作屈曲一样 , 假设不如此 , 即不能实现扑出与跳起的行动 。 含胸的作用正是如此 , 不能含胸 , 便不能把体力发射出去 。 所以决不可能使胸部在形式有挺突、缩进等紧张的现象 。 一般初学的人 , 对于这一点没有认识清楚 。 认为含胸的含字 , 有含容的意思 , 便极力使胸腔明显地向内吞缩 , 结果练成胸腔内凹的状态 。 于是有人以为含胸足使心肺受到压迫 , 是一种违背生理卫生的姿势 , 因此 , 对太极拳的功用表示怀疑 , 这是一个误解 。 顺便在这里指出 , 有一部分初学的人 , 以为含胸的作用在使气沉于气海 , 重心下移 , 身体得以稳定 , 这种说法不能算错 , 但含胸的真正作用并不在此 。 而且根据生理常识即下腹部不起呼吸作用 , 那么气怎么沉向气海呢?其实这不过是因含胸而使胸部松弛以后的一种现象 。 还有一部分初学的人 , 则认为含胸的作用 , 纯为使胸部松弛 , 这也是不够的 。 含胸则因胸肋间的紧张尽去 , 肺腑得以自由平衡的发展 。 所以练太极拳的人常较一般人呼吸深长 , 这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。
含胸的练法 , 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姿势 , 就是当胸部觉得一有紧张时 , 即以意念想着从两乳头往下好象有股热气向下走似的 , 走至肚脐以下 , 这时便会感到胸部的紧张自然消失了 。 同时还会感到胸中舒坦 , 腹内畅快!这正符合虚其心 , 实其腹的要求 , 这也是任脉疏通运行的一个途径 。 所以说含胸这个规则 , 在太极拳中是相当重要的 , 学者应加以注意 。
8、背:
拔背的作用和意义 , 不是所有学太极拳的人都能清楚的 。 如有的人以为把肩背有意识地向上抽拔 , 就是拔背 , 还有些人把拔背理解为一种前俯的现象 , 结果养成肩背肌肉的紧张 , 甚至造成驼背缩颈等不良姿态 。 正确的拔背姿势是有意识的解除肩背肌肉的紧张 , 就是在思想上想着大锥(即脊柱最上的第一个骨节)的周围 , 约有一个手掌大小的皮肤 , 能与贴身的衣服相互贴在一起就行了 , 这是拔背的练法 , 在形式上即不前俯后仰 , 也不左歪右斜 , 背部 显出略具弧形的状态 , 这是拔背的姿势 。 其功能是使脊柱端正 , 不受肌肉牵制与阻碍 , 恢复其生理上本来的状态 , 使其尽躯干支柱的作用 , 身体因之能自然而灵活 。 所以 , 拔背本是一种自然的姿势 , 不是勉强造成的 , 是躯体本来造成的 , 不是违背生理的 。 孩童都是拔背的姿势 , 至成人则因平日行动的姿势不正 , 已失去脊柱正常状态态 , 以致不能保持本来面目 , 非经一番锻炼 , 才能恢复原状(即拔背的姿势). 拔背与含胸的姿态 , 矛盾而又统一 , 是符合辩证规律
9、腰:
太极拳对于腰部是特别注意的 。 太极拳第一步 , 即求身体完整 , 是从颈至足周身一家 , 上下相随 , 进退一致 , 避免两橛的现象 。 而松腰的作用 , 即在于此 , 因为人体上下肢的分界 , 以腰部为枢纽 , 全身之不能完整 , 大都是不能松腰的毛病 。 松腰的时候 , 腰脊应该端正竖起 , 不能因腰围下坠而弯曲 , 同时只能用意识的下垂 , 不能有用力的现象 。 否则 , 非但不得松腰之益 , 反养成弯腰习惯 , 或胁紧张的毛病 。 还有些人往往喜欢紧束腰部 , 这是非常不卫生的举动 , 假如不把这种不良的习惯改正 , 就不能达到松腰的要求 。 松腰犹如物体下垂 , 惟须要求自然 , 要注意腰部的松弛 , 又后面到前面整个腰部的肌肉不许有丝毫紧张的现象 , 只要集中意识是小腹收敛则腰部自然下垂 , 这就是松腰的练法 。 松腰的显著作用 , 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稳定中心 。 如身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处于摇摆不定之时 , 只要用以念一想收小腹 , 即可使身子恢复到安稳的状态 。

推荐阅读